培养干部要一敢放二唯才三于公
周志强
古往今来,得知识者得大势,得人才者得天下。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领导就是出主意,用干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是关键,培养好干部更是关键。笔者认为只有培养出好干部才能更好的推动事业发展,所以各级领导要搞好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撑;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成功不必在我任”的胸怀,接力抓培养,努力营造干部提高能力有“平台”,施展才华有“舞台”,成长进步有“后台”的良好局面。
一、培养干部要敢于放手
敢于放手是领导干部眼界开阔、胸襟宽广的“雅量”。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然而,时常听到一些领导抱怨独当一面、挑大梁的干部太少,出现台上唱“独角戏”,台下看戏的不正常现象。之所以出现强将手下“出弱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对部属不放心、不放手、过于统揽。作为领导,一方面,要积极锻炼干部。领导事必躬亲,部属等靠依赖,久而久之,下级工作自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素质就会弱化。一定要调动积极性、放开手脚,不怕部属出差错,不必凡事亲而为之。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环境。环境造就人、培养人。各级领导要以对单位建设负责的态度,坚持党性原则,树立促进人才辈出的用人观念,形成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科学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实践“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用人制度。
二、培养干部要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是领导知人善任的能力水平。据史料记载:花剌子模国王好人报喜而恨人报忧。派出的人如果报喜,统统会受到丰厚的奖励,而报忧的则常常被斩首。久而久之,信使们知道了国王的脾气,遇事纷纷向国王报喜,以求获得奖赏。宋元之际,蒙古族兴盛,成吉思汗率兵对花剌子模大举进攻,兵临城下之际,众人仍违心地向国王报喜,最后导致国破家亡。报喜藏忧的危害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历史上很多只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的领导,最后都导致了整个事业的失败。周幽王“防民于口,甚于防川”,最后导致“川壅而溃”。当前,有这样的现象,参加会议时,可看到很多领导干部讲成绩夸夸其谈,而谈问题时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作为领导干部,有一点尤其不可取,那就是不能正确对待单位存在的问题,怕承担责任;心理上不能包容下级的缺点和弱点,不善于用其长补其短,不用长远眼光善待人才,致使部属优势难以得到发挥。在单位发展建设中,这种事情的发生会导致严重的上下级关系脱节,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善于通过“身边人”、部属、党组织会议、群众来访、个别谈心等方式达到言路畅通,让报喜藏忧者没有市场。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是领导干部的一种胸怀和气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声音的存在。唐太宗积极纳谏,才出现了敢于直言上书的魏征,才造就了历史百年难遇的“贞观之治”。部属敢言,领导干部才能听到不同意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各种意见、批评都是“治病”的良方,只有多听多采纳,才能有助于单位建设的全面发展,走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培养干部要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领导官德品行的集中体现。原因之一,是没有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任人唯亲、迁就照顾。优秀人才受压制,长处难以发挥,部属不满,失望心理滋生,结果是部属要么工作不尽心不尽力,要么“孔雀东南飞”。有些领导自视“通才”,事务俱细,指指点点,制造干扰。而一些部属善于钻营投机,唯领导马首是瞻,习惯看领导“眼神”行事,做工作不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而是以领导满意不满意来衡量,结果必然是“贤人远去,小人得势。”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发现人才,进一步挖掘人才潜力,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拔使用上。领导干部要特别关注那些完成任务好的人,经常想问题、出主意、提建议的人,要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发现人才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善于正确评判人才是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体现,善于广纳群贤反映了领导干部崇高的思想境界。
镇江城市民族工作探索和实践
张俊美 曹祥清
镇江市是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地区,有47个少数民族,1.84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万人,是全省民族工作的重点城市之一。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城镇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镇江从城市民族工作的实际出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是政策宣传有声音。政府宣传组织有力。历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坚持“两共同”民族工作主题,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每年都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文化月”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举办少数民族汇演、少数民族生活变迁图片展与专场少数民族歌舞晚会,推进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积极传送党的民族政策,展现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硕成果。去年9月,我们印发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工作方案》,明确举办民族文艺汇演、助力民族村组大发展等10项专题活动, 10月9日,举行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暨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活动,同时,编印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手册,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图片展,分管副市长胡宗元到会致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分管领导出席,和3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共同观看了演出。镇江电视台、《镇江日报》、镇江综合性门户网站金山网等市主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社区宣传常态高效。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金山街道杨家门社区等省级民族示范社区创办了民族学校,开办民族知识热线、民族之家、百姓学堂等,依靠少数民族居民积极分子,充分利用街道社区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教育。社团活动广泛开展。市民族团结促进会每逢重大节日都组织全市各行业少数民族同胞,召开座谈会、茶话会、专题讲座和重大纪念活动等。民族社团已成为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显著社会效益的群众组织,成为统战、民族工作部门的好帮手,成为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
二是制度建设有创新。特殊权益有效维护。落实了少数民族困难群体的保障标准比汉族群众提高20%的优惠政策;少数民族考生享受照顾政策,各级慈善总会也把少数民族伤残特困群众优先救助对象纳入《镇江市脱贫攻坚工程实施意见》;少数民族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再添残联助学专项补贴;今年,又有力推进了清真饮食补贴惠民政策。工作机制健全高效。全市建立了覆盖市、区、街(乡)的民族工作三级网络,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字化档案建设。率先建立了民族、公安、安全、城管、信访、交通等部门参加的季度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坚持定期交流情况分析问题,协调行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率先成立穆斯林工作协调小组,为外来少数民族同胞提供过正常宗教生活的方便,协调解决子女入学、租房等困难。同时,根据来镇少数民族人口日益增多,且多集中于城郊接合部地区的情况,积极探索来镇少数民族服务引导工作的有效机制,以“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优者有其荣”为目标,着力培育有创业意识少数民族同胞自主创业,扶持、引导、指导创业。市局协调司法、人社等部门,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专门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平台。
三是服务管理有成效。镇江采取特殊优惠措施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办理拉面店经营证照手续,为外来务工少数民族人员免费为他们办理《暂住证》。计生部门,建立外来人口计划生育流动站,主动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做好计生服务;建立与外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沟通联系机制;加强与青海、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政府及其驻镇办事机构的沟通协调。紧紧围绕城市特别是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最为关心 “三就”(就业、就医、子女就学)以及与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人员相关的“三入”(入口即清真饮食、入寺即宗教生活、入土即殡葬)等问题,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依托街道社区部门,进行走访摸底,建立了少数民族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对少数民族居民和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加大政策普及力度,提供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等;依托民族示范社区,广泛建立少数民族社区服务中心、少数民族慈善超市、少数民族残疾人康复中心、少数民族党员服务中心、少数民族法律咨询中心等各种形式服务平台。妥善解决涉及来镇少数民族人员的意外伤亡事故和因经济纠纷引发的矛盾冲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维促进社会稳定。
镇江在加强外来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镇江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日益增多,在外来少数民族管理方面还存在人员不够、经费不足、沟通不畅、协调不力等诸多难题。江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省份,相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的重点不同,建议这次民族工作会议将外来少数民族工作做为重点议题。
一是建议推进散居少数民族管理法制建设。我省散居少数民族管理主要依据1993年国家民委发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1996年江苏省颁布的《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两部部门和地方性法规,与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法相比,散居少数民族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立法层次较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建议对《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评估,适时推进修订,同时积极呼吁更高层面的立法工作,加快散居少数民族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二是建议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工作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受到领导重视,散居地区的地方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是实实在在的边缘部门,权小、人少、经费不足,干部队伍力量弱。以镇江为例,市局只有10个编制,绝大部分还是退居二线的工作人员,辖市区更是只有两三个工人员。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后我局民宗干部编制得到了落实,新人增多。民族宗教工作是政策强的工作,应对各级民族干部加强培训,结合援疆援藏等工作,推进民族系统干部与民族省份的干部交流。
三是建议加强民族工作管理机制建设。民族工作是社会化、综合性强的工作,在民族工作部门自身力量弱小的情况下,更要充分调动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特别是公安、工商、城管、人社、教育等部门的重视。要积极推进民委委员制在地方的落实。
刍议镇江佛祖舍利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处 潘煜龙 李同
一、背景
(一)舍利文化背景。
舍利,是佛教独有的一种宗教物品,指佛或者佛教僧人火化后的遗骸,甚为稀有。《大涅槃经》说:“佛告阿难及大众,我涅槃后,天上人间一切众生,得我舍利,悲喜交流,哀感欣庆,恭敬礼拜,深心供养,得无量无边功德。”舍利也因此拥有神圣的意义,并且这种思潮深入民众,遍布民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社长黄夏年先生提出:“舍利崇拜现象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反应,是不同时期人们宗教信仰的需求。”①
(二)舍利文化旅游存在的合理性。
伴随社会发展,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借以宗教资源独特的吸引功能已融入到旅游之中,完成了从纯粹的朝觐到度假旅游的转型升级,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需指出的是,宗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具有相当的抽象性,而舍利作为佛祖体器的圣物恰好把这种神秘而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进而满足了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及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舍利文化作为宗教景观的一种,不仅是文化现象的体现,更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众多信徒和游客,从而在带动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卓有成效。
(三)镇江舍利之珍。
镇江舍利被经典及石刻碑记所记载:唐长庆四年《李德裕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记》和太和三年《李德裕重瘗上元县禅众寺舍利记》两方石刻,对唐宋重瘗舍利的经过有记载。其中,《李德裕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记》中的记载尤为详细:“上元县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二十一粒。缘寺久荒废,以长庆甲辰岁(四年,824)十一月甲子,移置建初寺,分十一粒置北固山,依长干旧制造石塔,永护城镇,与此山俱。”甘露寺修复地宫发掘出土的多件唐末佛教艺术珍贵文物,其数量之多、品级之高,更是镇江舍利的有力例证。而盛放舍利的大小石函及金棺银椁,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是十一颗舍利的供养规格之高。
有人对镇江舍利为影骨舍利提出质疑,认为镇江的舍利为影骨舍利,地位不如南京顶骨舍利等真身舍利的说法普遍存在。对此,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用“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的诗句来阐明佛骨舍利和感应舍利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果认为舍利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只是表象,信仰才是精神实质。没有佛教信仰的旅游也就没有必要依托舍利做文章了。
二、镇江舍利文化潜力
(一)镇江佛教之盛,闻名遐迩,以至于“世界佛教在镇江”之说。
镇江佛教硬件具有优势、宗教人脉资源丰富。东晋古刹金山寺开中国佛教水陆法会之始,据记载唐玄奘曾在此修行,使金山寺闻名天下;焦山定慧寺是江苏省最早的寺庙,让定慧寺声名远播;宝华山隆昌寺是国内唯一的律宗道场,享誉东南亚;北固山甘露寺,佛祖舍利与南京大报恩寺佛祖舍利本是一家,在佛教界地位相当于故宫博物院。镇江佛教“戒、定、慧”齐备,对宗教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镇江先后办过4所佛学院,培养的逾千余名学僧,大多担任海内外名山大刹的方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焦山佛学院培养出香港宝莲、宝林二寺方丈及台湾星云法师。足以见得,镇江佛教以其历史悠久、名刹林立、高僧辈出和影响广大等因素,在我国佛教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城镇化加快推进,精神之旅需求旺盛。
从广义上理解,宗教是一种哲学思想,有自己特别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并集中体现在其教义之中,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不仅如此,宗教本来也是精神层面的寄托,给人以鼓励。因此,宗教及宗教教义对特定时代的人的行为观点会产生很大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宗教所提倡的正好契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④人们对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情趣,古老的风俗习惯的向往为宗教旅游提供了空前良机。
三、舍利文化的开发思路和战略构想
(一)突出佛教文化,营造浓郁宗教氛围。
作为人类文明篇章的重要一页,宗教包含着哲学、文化、艺术、法律、道德等众多方面,建设由舍利发现而引发的多视角的历史文化长廊,才能对大众起到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普及的积极作用。
问佛——诗画江南,佛影婆娑:游山水园林,觅戒定慧三学,听云水禅心,品福地镇江。在旅行中感悟“戒定慧”的博大精深。
礼佛——禅心归一,入定成佛:以金山水陆法会、宝华山三坛大戒法会等为主要内容,打造佛教文化影响力。
悟佛——参佛入心,醍醐灌顶:重修焦山佛学院,以佛教受戒、参禅、诵经等为主要内容,举办“中国·镇江佛教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乐佛——佛游我心,意趣天地:以舍利文化园为载体,以佛教景观小品、佛教音乐、斋饭、禅修感悟等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展“佛在心中”互动体验,强化游客的佛教体验与参与。
(二)加强对外宣传,开拓客源市场。
镇江发现舍利后,一直深藏在博物馆储藏室内,50多年来从未向外界展出,只有少数佛教专家知道甘露寺佛祖舍利一事。一旦能够通过一系列推介宣传活动,让备受尊崇的佛祖舍利“佛光再现”,一方面,无疑再次证明了镇江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镇江整合旅游资源,打响“佛教文化旅游”的品牌,提高镇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定期在沪、宁、杭等周边城市进行宗教旅游促销活动,并辐射到珠三角、港澳台地区进行重点推介;与长三角区域城市进行广泛合作,实行资源整合、景区互动;举行相关的学术会议,让中外学者对镇江地区丰富的宗教资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体验等举措来提高镇江舍利知名度。
(三)强化人才建设,提升景区软实力。
赵朴初先生曾大声疾呼:“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的头等大事。”宗教人才建设则是旅游产业文化中的软件资源。最有说服力的例证莫过于台湾佛光山的经久不衰,除了把人间佛教、禅宗文化较好展示之外,星云大师在世界的影响力以及佛光山的人才济济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佛光山,许多拿到国外博士学位的僧侣进行弘法工作,这样才能更快实现思想不断进步更新、与国际相接轨以及培养现代高学历僧才的长远愿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寺观教堂影响之大,不在外,而在内,内是什么?人才也。
(四)推动慈善发展,树立景区良好形象。
宗教界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有着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承、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优良的社会信用。以香港为例,其佛教历史比较早,发展也较快速,自其回归16年来,香港佛联会抱着服务的心态在从事包括开办教育、社区服务、安老服务、佛教医疗在内的各种福利事业。这一系列的福利事业逐渐被大众所公认,佛教也因此慢慢融入社会。与此同时,佛教也带动了香港的旅游业。据香港佛联会统计,香港佛教界每年举办活动众多,最少能吸引数十万旅客来港,当中不少甚至是来自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国家。宗教慈善不仅体现了宗教热心慈善的道德精华,更聚集了大量旅行者的好感,树立起权威形象。
(五)完善配套服务,突出宗教旅游特色。
灵山美食节、扬州两岸素食文化博览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作用。镇江美食也应融入山水之间,以突破美食文化,打造以镇江菜为体验的素斋美食旅游。以旅游绿道建设为标准,积极推进主要交通干道的景观绿化工程。建好中、英文自驾游标识,印刷并免费赠送中、英文自驾游地图。加强沿途停车、如厕、购物、用餐、住宿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旺季市内应急管理,积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六)创建佛学交流中心,接轨国际文化交流。
佛教文化中关于和谐、平等、慈善的理念,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旅游的发展要着眼于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因此突出镇江舍利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理念,不断高屋建瓴的提升文化创意,方能打造独具镇江特色的佛教朝镇圣地和世界佛教文化交流名城的旅游目的地体系。镇江可以充分发挥焦山佛学院等项目的推进,力邀高僧大德参与到舍利文化园的建设及舍利供养中来,适度开放,如法瞻仰。
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工作的相关思考